眼距增寬矯正手術后的第10天,在溫州和平國際醫院12樓的病房里,病區護士長彭琳琳正在為初晨做常規檢查。
初晨拜托她給自己拍個照,發給遠在衢州老家的親人。照片里的他有著一張跟普通少年差距不大的臉,但是跟10天前的“外星人”判若兩人。
“大概四五歲的時候,夠得著鏡子了,第一次看到自己的臉,自己都被嚇了一跳,我才知道自己長得跟別的孩子不一樣。”長在太陽穴上的眼睛、重度缺損的鼻子、隆起的額頭,“異于常人”的長相在過去的16年一直使他飽受困擾,現在終于得以圓夢。
難于登天,16年漫漫求醫路
2008年,剛出生的初晨確診眶距增寬癥。福利院、寄養家庭、學校,大家給予了他無比溫暖和關懷,但嚴重的顱面畸形仍然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了他的心里。
眶距增寬癥,是指兩眼眶間骨性距離過大的一種顱面先天性畸形疾病,其發生率約為1/9000,外科手術矯正是此類患者的唯一選擇,然而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接受治療并順利痊愈的案例都屈指可數。
作為整形修復手術中的“天花板”,想要完成眶距增寬矯正手術這樣的4級手術,頂尖的多學科醫療團隊、強大的生命支持系統、高標準的手術環境、高精尖的影像診斷能力缺一不可。而在衢州當地,想要找到完全符合條件的醫院,簡直難于登青天。
2019年,福利院的工作人員了解到溫州和平國際醫院在整形修復方面經驗豐富和專業的技術,聯系上了該院整形美容中心。然而當時初晨年齡太小,手術風險大,費用高昂,監護人有所顧慮,手術被推后。
醫者仁心,5年愛心接力
2024年11月初,初晨通過福利院主動與和平國際醫院聯系,表達了希望做手術的意愿。面對滿足手術標準所需的高額費用和對多學科MDT團隊的極高要求,醫院做出艱難抉擇,不僅接下了這個艱巨的任務,還為他免去了所有費用。
“醫者仁心,我們行醫的初心是為了讓每個生命都得到最好的對待,不希望這樣一個積極樂觀、充滿生活熱情的孩子因為經濟等原因,被排除在現代醫學之外。”和平國際醫院院長薛志輝表示。
2024年11月13日,和平國際醫院安排專車前往衢州,時隔5年,初晨再一次住進了醫院病房,即使在住院期間,他也沒有放棄學習,為明年五月份汽車維修技能鑒定做復習準備。手術前一天他發了條朋友圈發了自己的正面照,配文:留個紀念,忘記過去,那就遇見更好的自己。
根據調查,正常男性的正常眶距平均為28mm,而初晨的雙眼內眥角間距71mm,影像診斷報告顯示骨性眶間距55.69mm,兩側鼻骨低平、發育不良,已屬于最嚴重的Ⅲ度。
和平國際醫院舉全院之力,組織腦外科、整形外科、創傷與創面修復科、神經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召開專家MDT會診。醫院邀請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醫師、顱頜面外科領域權威專家韋敏教授以及省內三甲醫院專家指導會診,共同研討治療方案、進行手術模擬設計、制定手術方案和圍手術期救治預案,周密安排術前準備和術后監護處理。
術前,整形外科劉斌團隊聯合醫院影像中心,為初晨完善顱頜面部CT三維重建,進行全面評估。為精準的測量截骨量以防止術后復發和矯正不足,劉斌團隊選擇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模擬多次切割,來設計精準的截骨線,從而避免可能出現的遠期并發癥,并達到確切的美學效果。
由于顱頜面外科手術的對儀器、設備的極高要求,醫院手術室準備了顱頜面外科的“專屬武器”。為保障術中用血,醫院員工自發獻血,用一腔熱血為愛接力。
驚心動魄,10小時手術助力“變臉”
11月16日上午,初晨被送入手術室。一場由多科室通力配合、長達10小時的手術緊鑼密鼓地上演。
“簡單說就是把中間多余的骨頭取出來,將眼眶那部分骨頭以‘O’字型向內側靠攏,多出來的骨頭填充靠攏后外側缺失的部分,再固定起來。”劉斌解釋,本次手術通過由顱內和顱外聯合徑路做眼眶四周的截骨與矯正,絲毫失誤都有可能給患者帶來致命致癱的風險。
9點10分,整形外科團隊首先上陣,切除鼻背設計的皮瓣,并逐層切開顱骨帽狀腱膜下層,并用電刀分離分離暴露額弓表面、顴弓內側面及顳骨鱗部,再分離眶上、外、下壁。
“在這一過程中,必須要小心保留雙側內眥韌帶的完整,還需要小心不能損傷到視神經,對主刀醫生的操作熟練度和專注度要求非常高。”劉斌表示。
接下來就是本場手術的“重頭戲”。神經外科團隊按照設計的顱骨瓣截骨平面,行開顱。在獲得游離顱骨瓣后,醫護團隊動作快、狠、準,迅速、徹底止血,降低顱壓。
在保護腦組織的前提下,神經外科、創傷與創面修復科、骨科團隊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力氣活”——鑿斷雞冠前方骨連接至鼻根部,鋸斷部分額骨和顴骨,使眼眶的骨頭以及眶內容物能夠充分游離活動。
淺了鋸不斷,深了會傷到神經和肌肉,動作要熟練,下手要精準。在完成“拆卸”后,用鋼絲線固定顱骨,將游離兩側“0”型眶骨向內側靠攏,最后,在將形態調整至滿意后,再將可吸收的鈦板鈦釘固定好,最驚險的環節才算結束。
手術全程,麻醉科楊勛團隊時刻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隨時調節麻醉藥物,嚴防失溫等危險的發生。
醫院副院長、創傷與創面修復科主任周健復盤手術過程時感慨,整個過程就像“拆拼積木”,不過每一個步驟都絕不可失誤,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積木”全盤坍塌。每一刀、每一針都必須精準到點,非常考驗“手上功夫”,這也是他從醫來經歷的最具挑戰的一次手術。
在“安裝”時,不僅要擔心操作時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急性并發癥,還存在視軸的問題。根據統計顯示,大多數患者在矯正手術后,會出現眼球的易位,導致各類斜視、眼球活動受限等問題。早在術前會診期間,整形外科劉斌、創傷與創面修復周健團隊就已做好預案,術后與眼科專家共同幫助眼內外的肌肉建立新的平衡,矯正眼部問題。
托舉未來,72小時看護不松懈
手術非常順利,術后CT影像診斷報告顯示(如下圖),手術效果非常好,初晨兩眼骨性距離縮短至27mm,已在正常男性眼距范圍內。
然而,手術的順利結束只是成功的一半,術后的觀察與護理極其重要。不僅術后24-72小時極易發生硬膜外血腫,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腦疝,危及生命,此外還可能出現腦膜炎、失明、顱內出血等多種急性并發癥,一刻都不能掉以輕心!
手術當天晚上9點36分,初晨被推出手術室,此時的他還處于極其危險的狀態。和平國際醫院創傷與創面修復科護理團隊立即啟動特級護理,24小時嚴密監測生命體征,每小時檢測一次心率、呼吸、氧飽和度,每4小時測量體溫,密切觀察意識、瞳孔以及肢體活動情況。
在護理團隊全天候護理下,72小時后,初晨順利拔掉了引流管,從只能平躺恢復到可以30°坐起,可以吃半流食,手腳也逐漸恢復了力氣。
“拔引流管后,中午他趁我們不注意偷偷玩了會兒手機,叫了外賣,甚至還給回家照顧姐姐的阿姨叫了順風車。”創傷與創面修復科護士長彭琳琳表示。
術后第四天,護士為初晨帶來了一面小鏡子。這個從不氣餒、樂觀開朗的大男孩看著鏡子里的自己,沉默良久,眼眶紅了又紅。一直以來孤身一人與顱面畸形作斗爭的他,終于在和平國際醫院全院醫護人員的共同幫助下,擁有了嶄新、正常的面貌。
“挺好的,變帥了。”半晌,他對著鏡中的自己,評價道。初晨的術后恢復極好,預計月底就可以出院。六個月后,他將再次來到這里,接受全鼻再造手術。
當被問到變帥之后有什么夢想的時候,他很樂觀:“以前我想開一家汽車修理店,或者去開個花店、寵物店,過上平凡但幸福的日子。”現在他的夢想因為溫州的大愛而有了變化,“等我畢業后,我想來到溫州,來溫州創業,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汽車美容店。這里是我所有夢想的開始。”
作為全省首例重癥眶距增寬矯正手術,本次手術受到新華網、浙江日報、浙江廣電、溫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等國家、省、市級主流媒體的報道和關注,點擊率破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