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長津湖》里有這樣一個畫面令我印象深刻,大雪飄搖的冬季,一群被志愿軍擊潰而四處逃竄的美軍逃至一處矮丘,矮丘上蓋了一層又一層的白雪,在白雪之下是一名名已經被凍成冰雕的志愿軍戰士,他們目光堅毅、不動如山,時刻保持著警戒,好像下一秒就要沖鋒上陣,不屈不撓、勇敢無畏的軍人精神透過屏幕感染著每一個人,這樣的精神我在和平國際醫院14樓的住院病房里再次看到了。
早晨,陽光透過落地窗寬大的鏡面暖暖地灑在地上,落在腳邊,開始喚醒新的一天。一位滿頭銀發卻精神抖擻的老人一手拄著拐杖,一手握著紅綢錦旗,端坐在沙發上,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葉爺爺。
葉爺爺今年94歲高齡,而他的故事要從80年前說起,那年葉爺爺14歲,身處戰火紛飛的年代的他毅然參軍走上革命的道路,他先后歷經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上海、南京,長津湖戰役等重大戰役,屢立戰功的他榮獲勛章無數,并在抗美援朝第三次戰役中光榮負傷,葉爺爺的體內至今還留有未取出的彈片。
就是這樣的一位英雄人物,今天,他手握錦旗要感謝另一位“英雄”,他就是和平國際醫院副院長、骨科中心主任劉丹。
圖為葉爺爺向劉丹及其團隊送上錦旗表示感謝
葉爺爺雖然年紀大,但是精氣神卻非常好,完全看不出已過鮐背之年,然而就在七年前,他突然發現自己四肢漸趨無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情況越來越嚴重,最后直至不能直立行走,只能借助輪椅行動。
家人帶著他輾轉多家醫院,可結果終是無濟于事,看著葉爺爺的病情不斷惡化,家人們的心情也愈發焦急,在萬般無奈之際,和平國際醫院的出現為葉爺爺的康復帶去了希望。
和平國際醫院董事長、院長薛志輝探望住院中的葉爺爺
經過詳細的檢查、問診后,葉爺爺被確診患有C67脊髓型頸椎病,因為壓迫到了神經,所以出現四肢無力,難以獨立行走的情況。
明確病因后接下來就是手術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
由于手術部位特殊,屬高風險部位,稍有差池便可能傷到神經,神經受損后將出現四肢癱瘓的可怕后果,因此手術不僅需要精細如針的操作,更需要經驗豐富的老專家主刀,加之葉爺爺畢竟已是94歲的高齡老人了,整個手術難度不言而喻。
作為從事骨科臨床工作近40年,有著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醫師,劉丹救治的病患不計其數,所遇到的疑難雜癥也不在少數,曾經更是在鎖孔般大小的創口內為八旬老人做了腰椎融合術,讓老人重新站了起來。
在劉丹及其醫療團隊不斷推演模擬下,最終為葉爺爺確立了可行的手術方案——頸前路椎管減壓椎間融合固定術。
手術由劉丹主刀,并由骨科、麻醉科等多學科專家通力進行,依照術前精心策劃的手術方案逐步進行,手術很成功。
術后住院期間,葉爺爺睡得香、吃得好、身體恢復迅速,高超的醫療技術加上葉爺爺硬朗的身體素質,使其在手術后的第二天就已經能下床;手術后7天已經能獨立緩慢行走;手術后16天便可正常行走。
葉爺爺的家人們激動的說:“因為(葉爺爺)本身年齡比較大了,所以一直不太敢讓他做手術,但是劉丹主任很有信心,加上他做過很多高難度的手術,是一個醫術高超的醫生,所以我們最終決定手術。”手術的成功,讓葉爺爺家人們懸著的心終于落了下來。